PCB 板銅箔剝離試驗機的核心工作原理,是通過精準施加可控拉力,模擬銅箔在實際使用或加工中可能承受的剝離力,同時實時采集、分析拉力數據與位移信息,最終評估銅箔與 PCB 基板之間的結合牢固度(即剝離強度),判斷其是否滿足生產質量標準或應用需求。
其具體工作流程可拆解為以下 5 個關鍵步驟,涉及 “力學加載 - 數據采集 - 結果分析" 的完整閉環:
1. 試樣制備:標準化樣品是測試準確性的前提
首先需按照行業標準(如 IPC-TM-650、GB/T 2529 等)制備 PCB 銅箔剝離試樣,確保測試條件統一:
需明確剝離類型(常見為90° 剝離或180° 剝離,PCB 行業以 90° 剝離為主,更貼合銅箔在焊接、彎折時的實際受力場景);
將 PCB 板裁剪為固定尺寸(如寬度 10mm/12.7mm、長度 50-100mm),并預先將銅箔一端與基板分離一小段(約 10-20mm),作為 “夾持端",避免測試初期因銅箔未分離導致的力值波動。
2. 試樣裝夾:確保受力方向與剝離角度精準
試驗機通過上下兩個專用夾具實現試樣的穩定固定,且夾具設計需匹配剝離角度要求:
下夾具:固定 PCB 基板部分,通常為 “平臺式" 或 “卡盤式",確保基板在測試中不發生位移、翹曲,且基板平面與拉力方向垂直(滿足 90°/180° 剝離角度);
上夾具:夾緊預先分離的銅箔 “自由端",夾具內側通常帶有防滑紋路或軟質墊層(如橡膠、硅膠),避免夾緊時銅箔被壓傷或打滑,確保拉力傳遞至銅箔與基板的結合面。
裝夾后需校準:通過試驗機的 “對位功能" 調整夾具位置,確保銅箔剝離軌跡為直線,避免因受力偏移導致測試數據失真。
3. 力學加載:勻速施加拉力,模擬實際剝離過程
加載系統是試驗機的核心執行單元,通常由伺服電機 + 滾珠絲杠 + 力傳感器組成,實現 “勻速、穩定、可控" 的拉力輸出:
按照預設的剝離速度(PCB 測試常用速度為 50-300mm/min,需根據標準或客戶需求設定,速度過慢會導致測試效率低,過快可能因慣性影響力值準確性),伺服電機驅動滾珠絲杠帶動上夾具向上(90° 剝離)或水平(180° 剝離)勻速移動;
上夾具拉動銅箔時,拉力通過銅箔傳遞至其與基板的結合面,當拉力達到銅箔與基板的 “結合強度極限" 時,銅箔開始從基板表面剝離(即 “剝離斷裂")。
4. 數據采集:實時捕捉力值與位移的動態變化
在剝離過程中,試驗機通過高精度傳感器與數據采集系統,同步記錄關鍵參數,確保數據的實時性與準確性:
力值采集:上夾具或下夾具內置的拉力傳感器(精度通常達 0.1% FS,即滿量程的千分之一)實時檢測剝離過程中的拉力變化,將力學信號轉化為電信號;
位移采集:通過滾珠絲杠的位移編碼器或光學位移傳感器,記錄上夾具的移動距離(即銅箔的剝離長度),確保位移精度達 0.01mm;
數據同步:數據采集系統(采樣頻率通常≥100Hz,避免遺漏瞬間力值峰值)將 “拉力 - 位移" 數據實時同步存儲,形成動態曲線(即 “剝離力 - 位移曲線"),直觀呈現剝離過程中的力值波動(如初始剝離的 “峰值力"、穩定剝離的 “平均力" 等)。
5. 結果分析與輸出:自動計算剝離強度,生成測試報告
測試結束后(通常為銅箔剝離長度達到預設值,或銅箔從基板剝離),試驗機的軟件系統會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自動分析,并輸出最終結果:
核心指標計算:根據 “拉力 - 位移曲線",自動計算關鍵參數 ——
剝離強度(單位:N/mm):通常取 “穩定剝離階段的平均拉力" 除以試樣寬度(如試樣寬度 10mm,平均拉力 20N,則剝離強度為 2N/mm);
峰值剝離力:剝離初始階段的最大拉力(反映銅箔與基板的 “初始結合牢度");
剝離斷裂位置:判斷銅箔是 “從基板表面剝離"(正常結合失效)還是 “銅箔自身斷裂"(若銅箔自身斷裂,說明銅箔材質不合格,而非結合強度問題)。
報告生成:自動生成包含測試參數(試樣信息、速度、角度)、原始曲線、計算結果、合格判定(與預設標準值對比)的測試報告,支持導出 Excel、PDF 等格式,用于質量追溯或產品認證。
綜上,PCB 板銅箔剝離試驗機的工作原理本質是 “標準化模擬剝離場景→精準施加可控拉力→實時采集關鍵數據→科學分析結合強度",其核心目標是通過量化的 “剝離強度" 指標,保障 PCB 板在后續焊接、組裝、使用過程中,銅箔不會因結合力不足而脫落,避免電路斷路、信號失效等質量問題。